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 11选5最稳的定胆方法 > 新闻动态 >
进入最后倒计时,特朗普就关税摊牌了,这次只有中国是个例外,美国盟友将无一人幸免?
说来有点反直觉,在华盛顿操盘一场“关税重锤秀”之际,唯一躲开的不是盟友,不是小国,而是那个他们最常提防的对手——中国。
但事情的走向确实如此,如果不出意外的话,7月9日这天,特朗普政府就要正式宣布“关税摊牌”,对那些没谈拢协议的国家,加征史上最严厉的贸易惩罚,包括欧盟、加拿大、印度、日本在内,一个都跑不了。
唯一的例外,是早早和美方达成“阶段停火”的中国。
这和五年前的局面不一样,那时欧美还被捆在一条反华绳子上,如今却各自为营,轮番接受特朗普关税的“审问”。
而这场游戏,中国不但没被请进惩罚名单,甚至已经坐上了对话桌的另一边,成了美方要“参考”的那一方。
这事要搁在去年,可能谁都不信。
但现在,是盟友们开始冒冷汗。
眼下最着急的是欧盟,过去这几个月,布鲁塞尔一边派人密集访美,一边悄悄降低数字服务税,力图打动华盛顿的心,甚至传出愿意接受美方提出的“统一10%税率”的说法,只求半导体、医药等领域能被网开一面。
加拿大干脆直接让步,宣布暂停数字税计划,一句“以推进与美方谈判进展”为由,话说得体面,姿态却摆得够低。
至于日本,虽没明说,但从4月开始就有高官放话,“希望通过同盟关系达成互惠安排”,翻译过来就是:我们能不能像中国那样,达成点什么?
但结果摆在那里,中美早在几轮交手中打出了默契,彼此互撤91%的加征关税,剩下的也暂停征收90天,而那90天的截止日期,恰好就是7月9日。
也就是说,这一轮对等惩罚的游戏,其实已经绕开了中国,特朗普要拿刀的,是他最熟悉的一圈朋友。
那么问题来了——为什么中国成了特例?
一个词:出手快。
还记得4月初,特朗普推出所谓“关税对等”那会儿,多数国家的第一反应是观望,或者绕着谈,比如欧盟表示“继续沟通”、日本建议“阶段协调”、印度先是抗议两句,转身又悄悄派人赴美磋商。
只有中国,第一个亮牌,明确反制。
不到一周,我们就宣布对美方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,并警告“奉陪到底”。
当时这招有争议,但回头看,正是这一步打乱了美方节奏,让谈判进度迅速倾斜。
5月初,美方主动提出与中国重启对话,随后日内瓦会谈迅速敲定,几天之内达成大规模互免协议,从结果看,这是一次典型的“快刀止争”。
更重要的是,中国这次不但快,而且有备。
外贸依赖度早在近年大幅下降,对美出口在整体出口中的占比从20%以上降至12%左右,背后是强大内需和多元化市场的支撑。
所以我们能在谈判桌上站得稳,不是因为喊得响,而是因为不怕真打。
而那些至今还在谈判中的国家,多多少少都有点“怕痛”——他们怕的是被关税一刀砍中,又没地方补回来。
特朗普看得明白这一点。
他要的是在交易中攫取最大利益,而不是拉个朋友圈搞联合防线,谁表现出软肋,谁就得先挨刀。
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西方盟友一个个陷入“谈不动、又躲不掉”的尴尬状态。
他们既不想完全妥协,又不敢全面对抗,一边试图讨价还价,一边又默默接受美国提出的更高要求。
这不是第一次,也不会是最后一次。
“交易的艺术”这本书写得很清楚——任何谈判,都是围绕谁更急、谁能撑、谁有退路来展开。
从这个维度看,中国给出的答案其实很简单:要谈可以,不怕拖,也不怕断。
这让美方意识到,至少在这场博弈里,不能简单地用惯用剧本来套中国。
反观欧日,加印几国,到现在都没理清到底是该“硬一点”,还是“快认了事”。
加拿大总理
从中方视角出发,这倒不是说我们赢了什么绝对优势,而是表明了一件事——在全球贸易的游戏里,态度决定先手,准备决定下限。
谁还在幻想用“特殊盟友身份”换来优待,谁就得先面对被挂牌的命运。
而当你站在特朗普那一边看问题,一切就更直白了。
他不是要把盟友打趴下,而是要在选前制造最大议价空间,最好让每一个谈判桌上的国家,都留下他“赢得更多”的痕迹。
这场“谁先眨眼”的较量,眼看着就要到最后三分钟。
说到底,这次中国并不是突然成了例外,而是靠提前两步走出了例外的剧本。
而那些还想等特朗普“手下留情”的国家,大概得先问问自己——到底是怕得罪美国,还是怕真上谈判桌。
但局面会不会失控,还得看7月9日那天,是谁先放软。
下一篇:没有了